1969年的一天,在定州古城的貢院,一群農民正在進行土方作業,突然,他們在所挖土基下面發現了一堆碎磚,把碎磚清理之后,一道單磚平砌的墻壁出現在他們眼前。參與挖土的農民當然不會知道,這里竟然是著名的凈眾院塔基地宮遺址,但他們也知道這道殘垣斷壁絕不簡單,于是立即將這一情況報告給定縣博物館。
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得到消息后,立刻趕了過來,他們沿著農民發現的那道墻壁繼續深挖,在距離地面1.5米處,發現了兩道石門,石門之上有兩只鋪首,一把大鐵鎖貫穿其中,當工作人員打開銹跡斑斑的鐵鎖,推開石門后,發現門后竟然是一座寶藏,經過工作人員清理,從這座塔基中共發現瓷器、銀器、石刻106件,其中定瓷的數量就達55件,而根據同時期發現的宋代石碑所載,凈眾院地宮為北宋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所建,所以其中的瓷器應是當年及以前所制,在這些瓷器中,定窯白釉刻花龍首大凈瓶尤為耀眼。
凈瓶起源于印度,后在隋唐時期隨佛教傳入中國,是佛教僧侶隨身攜帶,盛水供飲用或洗濯的器皿,為比丘十八物之一。關于凈瓶樣式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唐代僧人義凈所寫的《南海寄歸內法傳》一書,書中這樣描述:“其作瓶法,蓋須連口,頂出尖臺,可高兩指,上通小穴,粗如銅箸,飲水可在此中。旁邊則別開圓孔,擁口令上,豎高兩指,孔如錢許。添水宜于此處,可受二三升,小成無用。斯之二穴,恐蟲塵入,或可著蓋,或以竹木,或將布葉而裹塞之?!?/p>
我們再來看這件白釉刻花龍首大凈瓶,瓶高60.5厘米,流口徑2厘米,腹部最鼓處直徑19.1厘米,底足直徑10.1厘米,目前我國發現的尺碼最高的一件定窯瓷器。其肩部豐滿寬厚,肩向下漸漸收細,接近底足處最細,而后微向外撇,整體器型就好似一亭亭玉立的少女。在裝飾手法上,采用堆貼、刻花和劃花的技法,飾有龍首、蓮瓣紋和卷草紋等。凈瓶長頸上部三道凸弦紋之間、中部附著的輪狀圓盤上都刻有蓮瓣紋,長頸下部是竹節紋,圓肩處刻三層覆蓮紋,鼓腹處刻菊紋,腹部至臥足處,是四層仰蓮紋,整體紋飾以佛教崇尚的蓮花為主,平添一種圣潔之美。
凈瓶肩部一側堆塑一龍頭形狀的出水口,龍頸短粗,龍首高揚,龍目圓睜,張口露齒吐舌,呈憤怒相,下頜飾一綹龍須,龍在佛教中屬于護法神,因此在凈瓶上堆塑龍的形象,有護持佛法的寓意。
與其它器型較小、大都沒有紋飾或者裝飾簡單的定窯凈瓶不同,這款大凈瓶無論在造型還是紋飾上,都極為特殊,可以說集所有定窯藝術于一身,這么大的凈瓶攜帶起來非常不方便,很顯然它不是用來供飲用或洗濯的器皿。據專家考證,它的身份應該比專侍洗手的凈瓶更加高貴,屬于佛前供器,為凈瓶中的最為顯貴、最為繁復的官窯瓷器。
這款精美的大凈瓶也有一處瑕疵,那就是它的頸部不完全垂直,有一些傾斜,這大概與北宋時期的定窯燒制技術不成熟有關。在燒制瓷器時,首先要用瓷土做出坯體,然后再入窯燒制。瓷坯在燒造過程中會變得很軟,同時體積也會縮小15%左右,如果是體積較小的器物,這種變形影響還不太大,當器物體積比較大時,就會提升燒制難度,而這款凈瓶是存世的定瓷中最大的一件,所以燒制時的困難程度可想而知,因此其雖然燒制成功并留存于世,但也因窯內高溫而導致頸部有一些傾斜,也算是一種缺憾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