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器物之美,不在于器皿本身,還承載了使用者對生活的詮釋。在日復一日的觀賞、使用、觸碰和摩挲之中,將生活的細枝末節,從容地寫進日常里。
這一次,我們從大宋定窯的工藝和匠心說起,希望你能在使用之中體會到細節的溫暖,感受到背后創作者的追求和情懷,體驗定瓷茶器所帶來的美好。
定瓷傳統燒制工藝,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因定瓷“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的特點,定窯曾一度成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并成為宋代皇室的御用瓷器。
大宋定窯設計的定瓷茶器,胎骨致密、堅硬,透氣性極強;釉色豐厚瑩潤、古樸純然,具有一種低調的美感,這源于我們極其復雜的工序。
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是揉泥,大宋定窯的泥料成型極為復雜,經過選礦→原料處理→配料→裝磨→運行→放磨→過篩入池→陳腐經八道工序后,才能用于下一步制作。
拉坯是大宋定窯制作定瓷茶器的第二道工序,這一工序看似簡單,卻凝聚了設計反復考量后的追亙,經過精確計算的極簡線條,無論是高度、圍度,還是圓潤的杯沿,以最精細的設計帶來最佳的把握感和使用感。
所謂“三分做,七分修”,修坯的好壞決定坯體的命運。手工匠人根據不同的器形,不同的部位來選擇利坯刀,將薄厚不均勻的胚體,修成平整光滑,不僅是為了美觀,也是為了防止窯裂,成為能適應施釉操作和入窯燒成的精坯。
定窯是五大名窯中唯一一個以裝飾見長的窯口,剔花、刻花、劃花、印花及跳刀,是定窯生產工藝的典型技藝,最終做成“成坯”。
“成坯”準備好后,需要自然晾干,視天氣情況,持續時間不同。夏日,一般兩三天就可以進行素燒了。素燒后,即成陶器。
接下來,將成型的陶器浸入釉漿中片刻后取出,利用坯體的吸水性,使釉漿均勻地附著于坯體表面,這種施釉的方式也稱“浸釉”,是古瓷施釉的基本方法之一。
施釉后,表面不均勻的地方,再用手指小心翼翼的修平,追求釉色純正、細膩勻凈,達到理想中的光澤溫潤之美。
將加工成型后的胚裝窯后,入窯燒制20個小時左右,燒成溫度最高達1340度,經歷一場高溫的冒險之后,大宋定窯設計的定瓷茶器得到了華麗的轉化,呈現出別致有趣的藝術感染力
最終,一個個器形多樣化,款式凝煉、沉穩、厚重的定瓷茶器,在工匠的耐心和專注之下,經過每一步的細致打磨,呈現出最佳的視覺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