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只一次提過,在宋代“五大名窯”中,定窯是唯一以裝飾見長的,并發展出刻花、劃花、印花、剔花等多種裝飾手法,這里我們主要講一講刻花、劃花和印花。
劃花的歷史比較悠久,在河姆渡文化的黑陶上,我們能給能夠發現紋、水草紋等劃花手法的裝飾,這種裝飾手法在唐和五代用的比較多。劃花對定窯工匠的技術要求不高,工匠只需要用一些針狀工具,比如鐵、竹等,在瓷器還沒有干的坯體上劃出流暢的條紋,再根據圖案設計略有粗細變化即可。
刻花是在劃花裝飾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出現在北宋早期,雖然它的工具和劃花的工具材質基本相同,但卻是刀狀的,定窯工匠刻劃出來的線條有寬窄、深淺變化,花紋也具有了立體感,有了淺浮雕的效果,這個時期的裝飾手法以刻花為主,劃花為輔。
北宋后期到金代,定窯工匠研發出先進的“覆燒法”,并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匣缽正燒,因為“覆燒法”可以讓燒制的定瓷變得更薄,工匠們再使用之前的偏刀深挖刻花法,很容易導致瓷器破裂,因此工匠們也努力讓自己的刀法變得更加靈活,此時的刻花雕塑感不再強烈,而是深淺有致,生動流暢。同時,工匠們還會刻劃結合,用劃花法來增補細節,從而加強定瓷的生動性和立體感。
印花早在漢代就已經形成,卻一直默默無聞,是隨著“覆燒法”而逐漸推廣開來的,為了節省窯爐空間,“覆燒法”要求器物尺寸統一,以便一層一層疊放上去,而模印則是最好的方法。定窯工匠們可以先做好一個模具,并將紋飾刻在上面,然后將坯料扣在模具上,紋飾就印在坯體之上了?!案矡ā焙陀』ㄑb飾相結合,不僅能夠提高生產效率,還能大批量生產出相同紋飾的定瓷。
相對于刻花、劃花,印花對于來定窯工匠來說,沒有那么高的技術要求,但燒制出來的定瓷也過于模式化,缺少流動性。而刻花、劃花則要求工匠具有嫻熟的刀法,能夠妙刀生花,并且燒制出來的定瓷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