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制瓷工藝在古代絕對算得上是高科技,尤其是在宋代達到頂峰,誕生了以定窯為首的五大名窯。在18世紀之前,制瓷工藝一直被中國人所壟斷,歐洲人想要使用瓷器,只能從中國進口,并且價格昂貴。因此,歐洲人想方設法要破解這門神秘的技藝,最終的結果是他們不僅掌握了制瓷工藝,甚至后來居上超過了中國,還自主研發了新的瓷器品種——骨質瓷。那么,歐洲是如何一步步實現制瓷技術的反超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瓷器在歐洲的發展歷程。
第一個從中國傳到歐洲的瓷器是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1291年帶回去的,是一個非常輕薄,敲起來聲音清脆,還會被太陽光穿透的瓷罐,它的出現很快就在歐洲引發了對中國瓷器的癡迷和收藏熱,中國瓷器的價格水漲船高,并成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關于中國瓷器的制法,馬可·波羅是這樣向歐洲人描述的:“從某地下坑洞,采掘一種特殊的粘土,把土堆成堆,任其曝曬、風吹、雨打,從不翻動,歷時三四十年,粘土質地變得更加純化精練,就可以把它做成瓷碗、瓷盤、瓷瓶等器皿,再用他們所想要的色彩在其上面著色,入爐燒制?!憋@然,馬可·波羅并不真正知曉制瓷的秘密,而在此后的四百多年里,從王侯貴族、傳教士、煉金師、商人到冒險家,人人競相希望獲取制作瓷器的秘方。
意大利人最先試圖破解制瓷的奧秘,他們嘗試用白沙摻上白粘土,再加入磨碎的晶體巖、錫和鉛溶劑,用煉金的方法制作瓷器,但制作出來的卻是一種介于陶器與瓷器之間的陶瓷制品,名叫炻器。
位于弗洛倫薩的美第奇家族,擁有雄厚的財力,是歐洲文藝復興背后的“天使投資人”,當時這個家族的掌權者是洛倫佐·美第奇,他十分喜歡精美的中國瓷器,于是在1575年,他出資請來知名煉金士和地中海地區最好的陶匠,試圖仿制中國的瓷器。但是,這些煉金士和陶工并不了解高嶺土的成分,只是用粘土、蛋殼、玻璃等當做原料進行試驗,而且當時也沒有辦法達到1300度以上的窯溫,所以雖然試驗了十年,但是只制出一種仿青花的軟陶器餐盤,被稱為“美第奇瓷”,如今已成為弗洛倫薩地區傳統的手工藝品。
16至17世紀,法國的傳教士們紛紛來到中國,其中有一些成為商業間諜,他們來到景德鎮,仔細觀察瓷器的制作全過程,并將所見所聞寫成詳細的報告寄回法國,但不幸的是,因為在法國國土上一直沒有發現高嶺土,所以法國人在以后的幾十年內都沒有制作出瓷器。
1694年,薩克森公國的國王奧古斯都二世成為一個超級瓷器謎,為了得到精美的瓷器,他甚至用600名全副武裝的近衛騎兵向鄰國普魯士換取100多件瓷器。但是,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了賺取高額的差價,將瓷器貿易牢牢的掌控在自己手中,過多的購買瓷器很快讓薩克森公國的國庫吃不消了,所以奧古斯都二世決定尋找制造瓷器的秘方。
當時負責研究制瓷技術的人名叫契恩豪斯,他是一位物理學家,最初他采用的是光學原理與玻璃制造技術,因為他認為玻璃是通往瓷器的路徑,他用燃燒透鏡融化瓷器,用各種礦物質進行實驗,但最終均宣告失敗。直到1701年,一個名叫波特格的年輕煉金術士成為他的助手。
波特格曾號稱發現了魔法石,并在可靠的目擊證人面前煉出了黃金,于是奧古斯都二世把他抓到,命令他為自己煉制黃金,但很快奧古斯都二世就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于是病急亂投醫的他又把波特格軟禁在一座古堡里,在那里有一座實驗室,契恩豪斯正在研究制瓷工藝,波特格的任務就是協助他制作瓷器。
兩個人在實驗室里同吃同住,守著24座大小不等、日夜不熄的火爐,歷經寒暑和無數次的失敗,在嘗試了各式各樣的材料之后,終于在1706年制成一種質地細密,呈紅褐色的器皿,這讓兩個人欣喜若狂,于是加快了試驗的頻率。
1708年4月,奧古斯都二世在德累斯頓建立了西方世界第一座瓷器制造廠,10月9日,契恩豪斯和波特格終于燒造出一只半透明白色器皿,至此,德國在西方世界率先破解了制瓷工藝的玄機,奧古斯都二世立刻在麥森興建了一座新工廠,生產這種白瓷。很快,麥森瓷成為御用精品,歷經數百年而不衰,至今依然是蜚聲國際的頂級名瓷。
1719 年,三名制瓷工人離開薩克森公國,來到奧地利的維也納,經營起屬于自己的瓷窯??墒莾H僅過了不到30年,也就是1744年,他們的磁窯就被癡迷瓷器的奧地利女王瑪麗婭·特蕾莎收歸國有,并且派人到薩克森挖來很多瓷工,維也納也因此成為西方世界第二個瓷器制造中心。
德國人和奧地利人在制瓷技術上的成功,極大鼓舞了歐洲其他國家的君王,而麥森技術工人的出走歐洲各國,帶來了先進的制瓷工藝,也讓瓷器廠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我們再回到法國,此時的法國國王是路易十五,他有一個情婦被稱為蓬巴杜夫人,在她的扶植下,法國瓷器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1756年,她把一個名叫萬塞納(塞夫勒皇家瓷廠前身)的陶瓷廠遷移到小鎮塞夫勒,并且在資金上不遺余力地予以支持,唯一的要求就是工匠們不能仿制中國和德國的瓷器。
陶瓷廠的工匠們絞盡腦汁想要進行創新,終于在工藝上獲得了很大突破,他們先是發明了一種給瓷器“鍍金”的新技術——用大蒜汁和24K純金的粉末給瓷器上色,鍍金的邊飾和內部精細的紋飾成了塞夫勒瓷器的特色。
英國則有些特殊,他們完全憑借一己之力攻克了中國瓷器的制作工藝,并且還通過技術革新發明了骨質瓷,而這一切都要歸功于一個名叫威廉?庫克沃西的人。他是一名藥劑師,年輕時曾讀過一本書,在書中有一個章節是關于中國瓷器的介紹,庫克沃西讀過這章之后,就開始對制瓷工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從那以后,庫克沃西開始潛下心來閱讀有關瓷器的著作,并四處尋找合適的制瓷原料。最終,他在特里戈寧山上找到兩種巖石,一種是粗砂巖,一種是花崗巖,前者能夠賦予瓷器透明度和溫潤感,也可用于施釉,后者富含的泛白物質其實就是純凈的高嶺土,庫克沃西把這兩種純凈的原料混合起來研磨、燒制,然后又鉆研如何施釉,然后進行燒制。
1768年,庫克沃西燒制出第一只蘋果酒杯,款式雖然稍顯落伍,但卻是他憑借一己之力制成的英國第一件貨真價實的硬瓷。
為了和歐洲其他國家競爭,英國人韋奇伍德對瓷器的制作流程和工藝進行了改進,將蒸汽機應用于瓷器的生產中,由于粘土的研磨和陶坯的制作等非常耗費人力的工序都被機器取代了,工匠們有了明確的分工,每個工種的技能都能達到最高的水平,大大提高了瓷器的制造效率,也讓不同批次的瓷器品質都能得到保障,瓷器制造第一次做到了質量和數量同時都能提高,而在此之前,增加數量總是以犧牲質量為代價。
1812年,韋奇伍德的后人將牛骨粉加到高嶺土中,燒制出英國本土的骨質瓷器,而隨著歐洲各國陸續破解制瓷工藝的奧秘,他們開始再造和拓展瓷器,賦予這種美麗的器物新的內涵。上色技術的進步造就了歐洲瓷器絢麗的色彩,而器型形態也從杯子、盤子、瓶子等拓展出動物形狀、人形的擺件。歐洲制瓷工廠的規?;?、機械化,也讓產品質量和管理能力在競爭中得到極大提升,此時的中國仍然延續著古老的制瓷工藝、生產和管理方式,200年后,中國瓷器不再獨領風騷,逐漸退出了國際高端瓷器市場,而深受中國影響的歐洲瓷器經過數百年的改良發展,最終成為高端產品乃至奢侈品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