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青龍、白虎、玄武和朱雀,被稱為“四大靈獸”,其中又以龍最為尊貴,古人將龍作為圖騰,帝王都喜歡稱自己為真龍天子,而現代人又愛自稱為龍的傳人,正因為國人對龍的鐘情,在古代工藝美術品上也就出現了最常見的紋飾——龍紋,這篇文章就要說一說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定窯與龍紋的不解之緣。
在陶瓷上雕刻龍紋圖案,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但是那時只有陶器,還沒有瓷器。直到五代時期,隨著瓷器生產的進一步提高,無論在質量還是在數量上,都有了質的飛躍,龍紋圖案作為一種裝飾,正式出現在瓷器上,其中定窯瓷器上出現最多的,就是夔龍紋和螭龍紋。
雖然同為古代神話傳說的龍族神獸,但是夔龍和螭龍還是有區別的。在史料中,對兩種神獸的形象多有記載。中國志怪古籍《山海經》中,就描繪夔龍“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中,也有“夔,神魅也,如龍一足。”
夔龍紋最早出現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及玉器上,隨后逐漸在瓷器上出現,在定窯遺址中,有很多定窯瓷器的殘片,其中有一枚為定瓷白碗殘片,上面就刻有側身夔龍紋,其形象與上面文獻記載的特征非常接近,單足、卷尾……
現收藏于定州博物館的北宋定窯白瓷印花夔龍紋方爐,上面雕刻的夔龍紋完美呈現了其紋路特征,同樣的單足,卷尾,身體呈S形線條,非常對稱、均衡。
關于螭龍的記載,最被人們認同的,是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中的記載,“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從蟲,離聲,或無角曰螭”,因此人們普遍認為螭龍是沒有角的龍,但是明清官窯燒制的瓷器上的螭龍紋,卻大多是獨角,至于為什么會這樣,就不得而知了。
螭龍紋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在宋代常見于定窯燒制的器物上,并且樣式繁多,不僅有團螭、雙螭、三螭等,一般在旁邊還配有牡丹、蓮花等吉祥花卉,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款定窯白瓷劃花螭龍紋折沿盤,盤內底飾就是精美的螭龍紋,劃花技法精湛,龍紋線條流暢,展現了當時定窯匠人高超的技藝。
關于螭龍紋、夔龍紋與定窯的淵源,今天就說這么多,如果你有什么想法,可以留言,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