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化是中華文化發展的頂峰,宋定窯定瓷則是宋代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在宋代,瓷器有民窯、官窯之分,盡管只有一字之差,但兩者在生產工藝、圖案紋飾、藝術價值等方面卻有著天壤之別
所謂官窯,就是由朝廷派人監管,為皇室及府衙等官方燒造瓷器的窯場,其中就包括御窯,比如宋徽宗就曾開辦過御窯廠。窯址的地點,生產技術嚴格保密,工藝精美絕倫,題材多按頒發式樣承做,在藝術表現上顯得刻板有余,而且所生產的瓷器決不會流入民間,因為燒出的次品已被全部砸爛。
所謂民窯,就是民間辦的窯場,主要生產民間用瓷,藝術特色就是源于生活、植根生活、貼近生活,對題材不拘一格,很多創作都是有感而發的。因為要考慮成本,民窯的工料不如官窯那么講究,所生產的瓷器也大多注重實用性。在宋代,定窯民窯異彩紛呈,與官窯交相輝映,蔚為奇觀,甚至被稱為五大名窯之首。
關于定窯究竟是民窯還是官窯,一直存在爭議,但是在清代無名氏所著的《南窯筆記》中記載有:“柴、汝、官、哥、定、龍泉、宣、成、嘉、萬為宋明十大窯,蓋以諸器畢制,命官專督者,俱名官窯。而廠官與鈞窯不在大窯之內?!?/span>
雖然類似于《南窯筆記》的史料中將定窯歸為官窯,但是其性質其實還是屬于民窯。由于定窯在當時生產數量大,并且質量精良,銷路好,所以一些精品瓷器就會被作為呈貢器物獻給朝廷。比如在《吳越備使》中記載:“早在宋初太平興國年間,吳越國就向北宋朝廷進貢定器和金裝定器;此時北宋朝廷也開始在定窯定制瓷器?!?/span>
在北宋邵伯溫所著的《邵氏聞見錄》中,同樣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宋仁宗很寵愛張貴妃,有一天他看見張貴妃宮內擺著一件“定州紅瓷器”,仁宗問是誰送的,貴妃回應說是大臣王拱宸進獻,皇帝聽后震怒,訓斥其不尊戒禁,私自接受大臣饋贈,隨后手持柱斧把瓷器打碎。以上種種歷史記載說明在北宋早中期,定瓷就以其精良的瓷質,秀美的紋飾,溫潤的色澤被選為宮廷用瓷,更成為大臣賄賂皇帝寵妃的名貴瓷器,但此時它還僅僅是在“呈貢”之列。
到了北宋中晚期,為了體現皇室尊貴,朝廷開始在民間的定窯窯場設立生產“尚食局”、“尚藥局”等銘文瓷器的作坊,所生產的瓷器專供宮廷使用,這種官搭民燒的做法,讓定窯成為真正的官窯。
到了南宋,由于定窯生產區域被金兵控制,定瓷變得極為珍貴,據《古窯器考》記載:“宋時,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窯?!逼鋵嵾@個史料記載是錯誤的。定瓷除了在北宋晚期有一段短暫的時間不被朝廷重視以外,絕大多數時間都受到兩宋朝廷的喜愛。南宋王朝早期雖然國庫空虛,但是依然以用定瓷為榮,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定瓷依然是朝廷的主要用瓷之一,這一點從南宋宮廷后刻銘文中能夠得到證明,而瓷器的珍稀和分配使用是產生后刻銘文以利區分的原因,比如“供大官食合用”后刻款,表明為宮中眾人合用之器,說明其稀少、珍貴。
到了嘉泰年間,南宋經濟得到復蘇,南方諸如景德鎮、龍泉窯場生產力得到提高,產品逐漸趨于完美,而由于定窯工匠的大量南遷,導致北方定窯燒制的瓷器質量大幅下降,再加上與金人貿易存在不便利等諸多原因,定窯在南宋宮庭中逐漸被邊緣化,并最終退出歷史舞臺。
由此可以得知,定窯在中國古陶瓷歷史上屬于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期,定窯在這之前的性質屬于民窯,生產了大量的民間日用瓷,后來隨著北宋皇室的插手,開始生產部分御用瓷,這也是“民轉官”的一個歷史性的轉折。